臺灣客家文化館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苗栗客家大院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主条目:客家文化、廖萬石堂、三棟屋博物館和大坑火龍文化館
客家文化是中國南方漢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具備當代精神與意涵的「還我母語運動日」(12月28日),訂為中華民國「全國客家日」。[73]
客家文化歷史淵遠流長,近年來在時空交織的社會中,逐漸呈現其資產性,引起各界高度重視,亦因觀光休閒或媒體宣傳之故,而能見度與喜好度倍增,有識者乃適時將其與生活文化、生產文化相結合,則為文化產業,允值開發倡導。其若從客家地方再度區分,則包括歷史、鄉土、民俗、文化、自然景觀、地方特產等皆在其中,由於其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故皆樂見其展現文化生機與活力,而社區總體營造,正適時提供可行之途徑,將是客家文化產業活化之道。產業發展唯社區總體營造可以是一套策略構想,不外乎以人為本,以生活為核心,以傳統文化產業為基點。建立生態、環保與文化並重。結合客家地方文化特色與產業型態,推動傳統產業振興。鼓勵民間積極參與,建立民眾、專家、企業、政府四合一任務團隊。善用民間資源,如此方可藉由社區自主、自發、自治、自力、自願的總體力量,營造出客家文化產業最佳成果。[74]
近年來台灣客家透過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策略、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發展組織的配合,透過創意的發揮,將客家文化融入於視覺藝術、數位網路與精緻生活產業中成為一種高附加價值的、跨越族群邊界的、生機蓬勃的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台灣客家最著名的桐花祭可說是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代表。客家委員會從2002年起舉辦客家桐花祭,希望透過文化紮根及精緻的文化活動,展現客家風華,同時加強景點的打造及文化藝術的裝置,妝點客家莊。在深耕文化、振興產業、帶動觀光、活化客莊上,創造了卓越成績。相較於傳統客家的文化認同,當代資訊科技與行銷管理手法,將客家文化從保護與維繫轉變成為一種能夠產生附加價值的文化產業。客家委員會成立之後,則出現了更多創新的技巧與特殊的表達形式,當代客家文化確實逐漸轉型為精緻生活文化的重要內涵。[75]
在相關客家文化事務機構大力推廣客家文化產業以及相關商品開發,讓客家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並具有特色。其中和文化創意相關的活動,包括客家桐花祭、客家音樂MV創作大賽、客語家庭標章LOGO、客家創意商品設計競賽、客語家庭LOGO徵選以及客動義民電腦動畫設計競賽等。目前客家文化相關的設計與創意活動豐富,從這些成功經驗可以發現藉由創意設計突顯客家文化的獨特風格及品味,對於文化傳承、創新並發揚具有顯著的效果。[76]
圍屋古鎮
编辑
主条目:围龙屋
客家圍屋是漢晉塢堡的活化石,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圍屋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科學實用而有特色。而客家土樓的夯土版築技術,是中国自古以来建城造牆積累下來的結晶。[77][78]客家人具有兩個基本特徵,其社會特徵是宗族共同體聚居,其建築特徵是圍堡式大屋。前者淵源於漢晉時期宗族共同體聚居制度和塢堡宗族聚居方式,後者淵源於漢晉時朝的塢堡建築。這兩種居住制度,因南遷後的生存、發展需要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住宅和居住方式。[79]
惠州客家圍屋會龍樓模型
《史記.貨殖列傳》「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之遺風。....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交通潁川,故至今謂之夏人。」豫州處於南北交界地帶的特殊位置,進入東晉南北朝後,南北戰爭常在此地展開,東晉劉毅任豫州刺史時就曾上表提到豫州接近北方胡族政權,這地方的人多以打仗為能事「忝任此州,地不為曠,西界荒餘,密邇寇虜,北垂蕭條,土氣強獷,民不識義,惟戰是習。逋逃不逞,不謀日會。比年以來,無月不戰,實非空乏所能獨撫。」由於戰亂的影響,許多人南渡到江淮間,流亡的人據險自保「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聚保於山澤險阻形成塢堡,或叫壘壁、堡壁、屯塢、壁塢等等。地理位置的影響,豫州地區的塢堡出現時間很早,永嘉年間就發生匈奴劉聰遣人攻擊塢堡的事件「粲及其徵東王彌、龍驤劉曜等率眾四萬,長驅入洛川,遂出轘轅,周旋梁、陳、汝、潁之間,陷壘壁百餘。」豫州地區塢堡分布數量眾多,加上胡族政權也必須出動上萬人的軍隊來對付,可見塢堡的武裝力量也不弱。
在江淮間聚保的移民來源,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曾分析晉永嘉亂後民族遷徙的情形,接受移民的地區分為幾個區域,「安徽省及河南之淮以南,湖北省之東部,江西省之北邊。」當時江淮間多被塢堡勢力所佔據,「流人塢主張平、樊雅等在譙,....又有董瞻、於武、謝浮等十餘部,眾各數百」這些塢主以自己的部曲為基礎,以各種手段組織流人成為士兵。選擇險阻而內有水泉及耕地之處,修築塢堡,平時在塢外農牧,故多築於山頂之平原或山澗處。所以塢堡不僅有軍事的功能,其實也是經濟自給自足的莊園。塢堡的組織有濃厚的家族性和地域性,其首領往往由一家所世襲,自訂法律以維持堡內的秩序。塢堡是基於共同利益而成,善於利用地理的險要來對抗外來入侵者。江淮間的塢堡勢力都沒有大到足以影響南北兩地政局。而這些勢力也並不完全聽命於東晉朝廷,他們在政治上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能夠在兩大政權的夾擊下生存,甚至還能進一步發展成可以影響流移之地的地方勢力,大多是擁有強大宗族勢力的集團。[80]
深圳客家圍屋-鶴湖新居
客家民居营造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南靖县、华安县江西省龙南县分类传统技艺序号378编号项目Ⅷ—28登录2006年2011年2014年
廣東省:圍龍屋-花萼樓-榮槐樓-棣華圍-磐安圍-滿堂圍-四角樓-承德樓-人境廬-南華又廬- 原膴隆基-東昇圍-馨梓圍-崇林世居-善述圍-濟濟樓-泰安樓-德先樓-碧灧樓-永貞樓-善述圍-南陽世居-大塘世居-肇慶堂-崇慶第-繼善樓-兩秀新居-長興圍-輯瑞廬-光祿世居等。圍龍屋以廣東梅州為代表;於臺灣南部較多,而中部的石岡、東勢地區客家人則稱其作「圍屋」。[81]
江西省:東生圍-關西新圍-燕翼圍-栗園圍-漁仔潭圍-龍光圍-雅溪圍-西昌圍-沙壩圍-烏石圍等。江西龍南縣有全世界最多的客家圍屋。[82]
福建省:振成樓-齊雲樓-二宜樓-善慶樓-步雲樓-和昌樓-振昌樓-瑞雲樓等。[83]福建土樓:即福建龍岩和廣東大埔一帶的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群,以永定土樓為代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84]
深圳甘坑客家小鎮
深圳客家圍:鶴湖新居-大田世居-大萬世居-茂盛世居-豐田世居-龍田世居-新喬世居-西埔新居-正埔嶺世居-璇慶新居-吉坑世居-梅岡世居-環水樓-洪圍-貴湖塘老圍-迴龍世居-田豐世居-玉田世居-福田世居-秀嶺世居等。[85]
香港客家圍:沙田圍-上水圍-粉嶺圍-曾大屋-三棟屋-企嶺下新圍-蕉徑老圍-谷埔老圍等。[86]
祠堂(家廟):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築物,在傳統客家村落,祠堂是聚族而居的中心,宗族在祠堂祭祀祖先、討論族中大事、興辦教育,是宗族內部聯繫族眾的紐帶。[87]
伙房(夥房):夥房為「ㄇ」字型設計,正中央則是「廳下」﹙祭祀祖先的廳堂﹚,以屋頂高低作為輩份之區分,廚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88]
走馬樓:有走廊可通行的樓屋,甚至騎馬可以在裡面暢行無阻,外形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分上下兩層。[89]
五鳳樓:為土樓的一種形式,其樓依山形而建,呈層層高姿態,一般有五個層次,形如雁翅,故稱“五鳳樓”。[90]
四點金:主要特點為房屋四角升建有如近代砲台樓式的高層建築,樓四角均有槍眼。[91]
混合式:這是客家僑鄉民居建築形式的一種特殊風格,是將客家傳統的房屋結構結合西洋的建築藝術裝飾建造的混合型民居建築。較突出的有梅縣白宮鎮的“聯芳樓”、程江鎮的“萬秋樓”等。[92]
敬字亭:用於燒毀書有文字,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93]
客家古鎮:成都洛帶鎮-梅州百侯鎮-邵武和平鎮-龍巖永定客家古鎮-梅州松口鎮-長汀鎮-深圳甘坑客家小鎮-深圳觀瀾文化小鎮等。[94]
客家古村:贛縣白鷺村-河源南園古村-河源蘇家圍-河源林寨古村-韶關石塘古村-連城縣培田村-唐江盧屋古村-梅州橋溪古村等。[95]
宋城文化
编辑
贛州古名虔州,是中國當今保存完好的宋代城池,有宋城博物館之稱,客家文化源遠流長。章江、貢江在龜角尾合二為一成贛江,客家先民南遷溯贛江而至就在龜角尾登陸,贛州的宋代古城牆為中國五大古城牆之一,宋城牆沿江而築,垛牆、炮城、馬面、城門保存依舊。[96]
贛州軍門樓
贛州是客家先民南遷到達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稱客家搖籃。 [97]位於章江、貢江匯合成贛江之處,是被譽為千里贛江第一城的歷史文化名城。始建於北宋嘉祐年間的八境台和全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宋代古城牆構成了贛州古城的一道特有的風景線。陳寅恪有一論斷「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贛州恰好得名於宋代,沿用至今已近千年。在宋代由於贛州居於中原通往嶺南之要衝,借長江、鄱陽湖、贛江、章江水利交通之便,成就了商賈如雲,貨物如雨的景況,至今保存了宋代的城牆、樓台、石窟、窯址、碼頭、浮橋、佛塔等眾多古蹟。
其中開中國八景文化先河的八境台,以名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鬱孤台,中國唯一仍在發揮作用、福澤千年的宋代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福壽溝,藏有宋代珍貴文物的慈雲塔,開鑿於唐代、興盛於宋代的通天岩石窟,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宋代磚砌城牆,宋代江西四大窯場之一的七里窯,周敦頤、曾幾、蘇東坡、辛棄疾、岳飛、文天祥、洪邁等宋代名人在贛州吟詠留下的詩詞歌賦皆書寫著贛州這座宋城的獨特魅力。[98]名人雅士曾在此流連,王陽明曾在此講學,辛棄疾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吟誦的也正是這裡的景色,王安石等宋代名人都曾駐足贛南,寄情山水,留下了許多墨跡華章。南宋詞人辛棄疾留下千古絕唱《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在這裡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王陽明在這裡潛心研究心學,湯顯祖在這裡創作了《牡丹亭》,風水祖師楊救貧在這裡創立了形勢派風水理論,是宋明理學的奠基地、客家文化的孕育地和傳播地。 [99]
教育
编辑
贛州文廟 河源尊經閣 梅州魁星閣 汀州文廟
在古代由於客家地區存在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社會傳統,形成學術積澱,普遍存在三代進士、一腹三翰林等現象。當有宗族子弟蟾宮折桂取得功名中進士、舉人者,會於祠堂外圍竪立石旗桿以表彰族中取得功名的子弟。[100]
河源佗城大成殿
客家人通過讀書中舉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反過來又為國家推行禮樂教化,實現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101]在定居地創辦塾學,教育子弟,傳播文明,由家族開基祖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訂家規、家訓,其中一些家族把家訓以楹聯的形式鐫刻、張貼在居所的門框及廳堂牆上,教育族中子弟奮發。「振綱立紀,成德達材」、「能不為息患挫志,自不為安樂肆志」。這些傳家楹聯,其主要內容包含立業、報國、修養、處世、氣節等方面。楹聯的字裡行間傳達著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哲理,為其裔孫確立了為人處世的規範,樹立了自我修養的標桿。[102]
客家人的家訓,各個姓氏雖有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之處,教育子孫後代遵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代代沿襲的家訓,成為理想追求和原生動力,體現著人生的價值所在。子孫受家訓熏陶,恢弘先緒,崇文重教,睦鄰相助,振奮家聲。家無綱紀則廢,國無綱紀則亂,客家先祖把「禮義廉恥」奉為圭臬,在家訓中多有體現。而孝悌觀念深入人心,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延伸。「忠信」是客家家訓中又一貫穿始終的顯著特徵,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對「家」「國」懷著深厚的感情,客家先祖把這種「興家報國」的家國情懷用家訓的方式向後人生動詮釋、諄諄教導。「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悌是「仁」的根本,具體地說,在家庭裡要做到「孝悌」,正確處理家庭內的人際關係,然後把家庭的人際關係推而廣之,從而正確處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興家旺業、社會和諧的基礎,客家家訓訓誡後人要注重道德修養,把「孝悌仁愛」視為立身處世之要。[103]
敬字文化
编辑
敬字惜紙,是客家人的傳統禮俗,敬字文化與客家人對於惜敬字紙的崇拜,祖先認為文字能傳遞人們的感情,文字也具有靈,文字和紙張發明後,知識足以累積、傳承,此敬字風俗所展現的一個族群文化現象與生存哲學,敬字亭除了當成焚化字紙的場所,實際上也因為民間信仰的多樣性及實用價值而產生許多不同的功能。文字和紙張的發明,可說是人類文明發展最重要的里程碑。有了文字和紙張後,人類的知識不但得以累積,也更容易傳播,透過知識的傳播,不但讓整個人類文明大幅進步,生產力也得到大幅的提升,任意撕裂、塗抹書本,以及丟棄字紙等行為,更是對文字的不敬。[104]
台灣屏東竹田達達港敬字亭
文字的起源,依史籍考證,在上古時代,先以結繩記事為文字的起始,而後發展為圖畫刻於貝殼、龜殼、木片之上。至軒轅黃帝時代,由史官倉頡把已有的文字加以整理,成為有系統的文字,直至周朝才有六書之體,六書為文字的構造原則,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古時文人學子以倉頡造字、蔡倫造紙的艱難,故對文章、字紙都非常的敬重,不敢有絲毫的污穢或侮辱,文字的創造,使歷史得以延續,文化得以傳承,使人類趨向文明,先民敬惜字紙,建造敬字亭,焚燒字紙用以祭祀倉頡,並傳承敬惜字紙文化。
焚燒字紙的另一用意是期使字紙能上達天聽,保佑後代子孫能高中科舉,光宗耀祖。故敬字亭又稱聖蹟亭、敬聖亭、惜字亭、字紙亭,為讓家族的子弟受教育讀書識字,科舉考試也就成為重要途徑之一,晴耕雨讀之風於是形成,世代相傳。敬重文明的觀念由此而生,因此客家人對於文人或文明之神特別尊敬,如文昌帝君、韓昌黎、孔夫子、製字先師倉頡等,並養成敬惜字紙的風俗習慣,代表文化遺跡的敬字亭就在此時誕生。客家祖訓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便丟棄,也不能墊坐在屁股之下,古代人對於文字紙張愛惜的程度,是現代人無法了解的,古代每個讀書人一定會在書桌旁擺一個字紙簍,將不要的字紙丟入字紙簍裝滿之後,再拿去敬字亭焚燒。隨著時光的流逝,將字紙放入敬字亭焚燒,這項傳承已漸漸的被人們所淡忘,今日科技的發達,教育的普及,都是因為有文字紙張的創造發明,故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客家人對知識崇拜之深,從晴耕雨讀,祠堂的棟對、燈對上的文字,街頭巷尾的敬字亭,可見重視教育的程度。[105]
祠堂文化
编辑
臺灣屏東萬巒劉氏彭城堂 臺灣屏東內埔謝氏寶樹堂 臺灣屏東崇蘭蕭氏家廟 臺灣彰化永靖邱氏敦睦堂
客家人重視血緣關係,每個宗族都建立祠堂廟宇祀奉先祖,祭祀時男丁需全部參加,按世輩和年齡排列,沒有富貴貧賤之分,每個姓氏都把祖宗的事跡和族人的世系加以記錄於族譜留傳。[106]虽历经千年沧桑巨变,客家人依然保留着许多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用黄遵宪的话说“礼俗犹留三代前”,依然恪守着儒家伦理道德。其中,敬祖崇礼、尊师重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核心价值理念已经融入客家人的文化血脉,成为客家文化的精神品质。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客家宗祠为文化空间,包括宗族谱牒以及祭祖仪式活动等在内的客家宗祠文化集中表达了客家人的价值理念。[107]
香港荃灣三棟屋祠堂
《禮記·曲禮》「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立廟祭祀最初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庶人祭於寢」。直到北宋實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士大夫提倡恢復宗法,以強調家國一體。打破禮不下庶人的原則,放寬宗族祭祖禮制,允許民間創設祭祀場所。與漢唐墓祠家廟不同,受北宋復興先秦儒學影響,祠堂乃西周宗廟的恢復。後因元明之際皇權專制強化,在利用和打擊宗族之間不斷調整,當皇權足夠強大不需要依賴地方宗族時,祠堂便消失殆盡。明中葉以前就只允許貴族或有品階的官員設立祠堂,民間庶民建祠並不合法。明中葉以後皇權不得不依賴於宗族對地方進行控制,於是才正式允許庶民建祠以祭先祖。祠堂一般有堂號、堂聯和祠規,堂號即名號,目的讓子孫知曉本族來源,追憶祖先功德,勸善懲惡,教育族人。而堂聯亦稱祠聯,主要訓勉後人珍惜家族聲望,向上進取,內容多為儒家倫理。[108]
客家人會在祠堂門額上設置門匾,門匾上鐫刻四字橫批,或標明姓氏來源,或彰顯家教理念,「清白傳家」、「潁川流芳」、「相國遺風」。門匾起源於漢魏時期門閥制度的「門第閥閱」,本是士族用來標榜門戶的功狀,東晉時期客家先民由中原遷至江淮,唐末因江淮混戰湧入贛汀地區,兩宋進入兩廣地區,門匾已演變為一種崇尚祖訓、銘記歷史、注重家教、愛惜名節的文化,歷經千百年。匾框選取與自家姓氏相關的成語、典故或體現宗族理念的四字詞語鐫刻其上,有的還配上吉祥圖案,融書法、繪畫於一體。大多數門匾是各姓氏世代傳承下來,為各姓專用,有些也可通用,鐫刻了客家人的姓氏、祖居地、郡望和遷徙路徑等標記,突出體現了客家人不忘先祖、牢記歷史的文化特徵。門匾曾經是客家人扎根、立業、興家的精神旗幟,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視門匾的書寫和繪製儀式。書寫門匾的先生要為同姓,書寫時間也要選擇吉日。到了那天長輩和書寫門匾的先生到場,擺放好三牲、三果、茶酒等祭祀品,率領宗族男丁,先叩天地、再敬祖宗,然後才請先生書寫門匾,門匾寫好後,還有揭匾、鳴炮等儀式。[109]客家人通過宗祠牌匾、祭祖穆宗、上燈敬老等文化載體傳承家風,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日漸衰落,而客家傳統家風的傳承與弘揚,離不開民間團體發起的宗族文化復興活動,更離不開民眾日常生活對家風的堅持和守護。[110]
義民信仰
编辑
主条目:臺灣義民信仰
苗栗社寮岡義民廟 桃園平鎮褒忠祠 花蓮竹田義民亭 新竹新埔枋寮褒忠亭義民廟
義民廟對於臺灣客家文化有很重大的意義,不僅代表了臺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也是臺灣客家人的信仰,可以說義民廟是臺灣客家人的廟,而義民廟在臺灣分布多處,其中較為知名的有桃園平鎮、新埔枋寮、苗栗社寮崗三處。[111]有認為義民廟所奉祀的義民爺,是被朝廷表揚的為保鄉衛國而犧牲生命之客家人,是助官平亂的英靈,[112]然而事實上義民爺還包括泉州裔福佬人與平埔原住民。
義民廟內所懸掛的「褒忠匾」為義民信仰重要指標
義民並非臺灣開發史上所獨有的歷史現象,歷史上中國各地亦不乏義民的組設,《尚書‧多方》云「乃惟以爾多方之義民,不克永于多享」,對國家而言,義民之「義」通常與「忠」字連用。宋以後,所謂的「義民」是「忠義民兵」的簡稱,明代「義民」除軍事功能外,開始有賑濟的社會功能及授官的政治功能意涵,清代各地也出現過不少義民,其中臺灣「義民」主要表現為助平民變的政治及軍事功能以及穩定社會秩序的社會功能,而從取得開墾的合法性等在經濟層面獲享可觀利益來看,義民角色背後也表現濃厚的經濟功能色彩。大體上「義民」的名稱,往往由統治者的角度而訂名,清代也不例外。
所不同者,清代義民是先自稱,然後因戰功再由朝廷敕封。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事件,朱案之時建「大清義民旗」,成為官軍平亂股肱。義民及義民信仰與客家族群認同的關係,時至今日義民爺信仰已成為客家人在臺灣的在地化特徵,也是臺灣的客家人和臺灣以外其他地區的客家人在文化上最顯著的差異。此外,義民爺信仰的背後似乎也涉及集體的歷史記憶是否是選擇性的形塑的問題。從義民「忠義」的正面形象論述在客家族群不斷被重新建構乃至強化突顯這點來觀察,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也某種程度呼應創發的傳統。一方面傳統依賴創造而再生,另方面創造卻又需要傳統的啟發。傳統與創造之間呈現互動的涵攝關係,這是「歷史意識」與「現實意識」呈現辯證關係的明證。
歷史記憶可以重新再建構,集體記憶即是一種社會性建構的概念,不同的群體往往存在著不同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維繫著族群的認同,研究集體記憶有助歷史研究過去的本質。然而臺灣客家族群從清代以來不斷透過乾隆「褒忠」御旨及褒忠亭內外的楹聯、匾額、碑文、古文書等文字意象正面論述,重構及強化義民的「忠義」形象,並凝塑成為義民精神,背後似突顯集體的歷史記憶乃是選擇性的形塑或再建構。[113]
民俗傳統
编辑
民俗文物是客家文化的具體反映,也是生活的軌跡和祖先的智慧結晶。在昔日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曾經隨著先民走過艱辛坎坷的歲月,一品一物均是先民利用大自然資源所創造的器物,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演進而成為各種不同的民俗。因此文物的保存彌足彰顯精神的內涵,代表生活的意義與價值。隨著居住環境、風俗習慣等的不同,所流傳的民俗文物也就各異其趣。[114]
客家民俗藝術伴隨著客家人的生活延續至今,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客家民俗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形象載體,客家民俗集中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生活和民俗觀念,是客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實物見證。[115]在古代所言的禮俗,為社會生活的規範,人類自群居開始之後,便會有一種共同遵守的民俗儀式。後來賢哲之士將這種民俗儀式系統化之後,便成為禮。一般來說人在某一社會團體中,應當有一定的行為標準,用以表現人的價值。這種行為標準即是一種社會的規範,由國家制訂條文,強制行使,稱之為法律。反之如果是由人民自行遵守,由習慣變為本能,則稱為禮俗。禮俗起源甚早,從遠古伏羲時代,就定嫁娶之禮,以儷皮為聘。繼以儷皮為聘禮後,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親迎於庭的儀節。周代是禮儀集大成的時代,逐漸形成一套完整儀節的婚姻禮儀,整套儀式合為六禮。漢朝集結編撰於《周禮》《儀禮》與《禮記》中。[116]
客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儒家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在客家文化意識中的主要內涵及其表現是把孔孟之道尊為聖賢之道,視三綱五常為處世為人的是非道德標準。在客家人的意識中最重忠、孝、節、義,把不忠、不孝、不仁和失節視為大逆不道,同時也極注重仁、信、禮、智,把不仁、不信、非禮、非智視為最大不敬和缺德。客家人經歷了長期的遷徙過程,故能夠更為廣泛地接觸外界的文化。不單將傳統民俗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繼承下來,也將周邊各種文化意識中有價值的東西吸收過來。在進入近代以後,客家文化意識形成了既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以富於求實精神的特徵,形成了重名節、薄功利、重孝悌、薄強權、重文教、薄無知、重信義、薄小人等為人處世的道德價值觀念。[117]
音樂
编辑
傳統音樂
编辑
主条目:客家山歌、客家八音和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也稱外江樂、中州古調、國樂、儒家音樂等,在原中州音樂的二黃、西皮、大板等板式的基礎上,吸收潮樂、廟堂音樂、崑曲、椰子曲的優點,形成獨特且具有地方色彩的一種民間音樂。音律保留了中國古代民間的雅樂音階,特點為七律制音階。廣東漢樂可分為儒樂、中軍班、外江弦三大類。儒樂為過去文人雅士所偏好的一種室內音樂,以絲弦樂器為主的演奏,主要有古箏、琵琶、椰胡、洞簫等。中軍班又稱八音,包含戲曲吹唱、大調吹奏、小調吹奏、祭禮音樂、喜慶音樂等,以嗩吶主奏樂器,奏曲牌音樂,配以大鼓、蘇鑼、大小鈸、碗鑼、銅金、小鑼、馬鑼等打擊樂器。[118]
廣東漢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古樸典雅的樂曲風格享譽。是古代漢民由中原南遷中逐漸形成的樂種,具有鮮明的客家文化特色,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魏晉到宋朝的漫長時期隨著客家人多次南遷而流傳到南方,在河南已失傳的《大樂》在粵東客家地區保留下來,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形成客家音樂的獨特風格。廣東漢樂分佈在廣東梅州、韶關、惠州等地區,又以梅州大埔縣為代表。許多漢樂大師都是客家人,他們不但活躍於廣東客家地區大埔縣等,而且把漢樂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上海等地。比如東北九一八事變後,何育齋先生到上海創辦了逸響社,要弘揚民族音樂精神,兩、三年裡造就了一批漢樂人才。
客家人不管在哪個省區,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珍視傳統文化,珍視古樸優雅的漢樂聲。廣東漢樂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既傳承了古代中原地區的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精華,又吸收兼容了周邊地區傳統的民間音樂,形成了獨特、完整的音樂體系。[119]廣東漢樂曲目豐富,從已整理出版的《廣東漢樂曲目集》來看,共有曲目612首,其中絲弦樂430首,清樂56首,漢樂大鑼鼓23首,中軍班音樂62首,廟堂音樂31首。代表曲目有絲弦曲《單點尾》、《玉山坡》、《思夫》,嗩吶曲《粉疊》、《普天樂》、《玉芙蓉》,廟堂音樂有《一封書》、《水底魚》等。[120]
流行音樂
编辑
主条目:客語流行音樂
客家流行音樂的相關稱呼有許多種,像是客家創作歌曲、客家新音樂、客家創新音樂、客家流行歌曲,雖然都不盡相同,但其解釋都有共同之處,使用客語演唱、不可是舊的旋律放上新創歌詞的翻唱、曲風有當代流行的元素。
臺灣新竹客家人-歌手Hebe田馥甄
臺灣客家人的現代音樂,因受日本及西洋音樂的影響,加上電視錄影帶大量的進入家家戶戶,早已挑戰了傳統音樂,目前以兒歌童謠及現代客家流行音樂最為風行。客家流行音樂在臺灣發展的時間雖然並不長,但在近年來有許多音樂工作者加入客家流行音樂創作,這其中的影響不外乎有族群意識的日漸遽增,以及在2000年後公家機關與民間機構的成立如雨後春筍,像是客家委員會的成立、客家電視台的開播,對於客家文化的傳播與傳承都有許多的幫助。在音樂方面像是金曲獎中增設的「客語專輯獎」和「最佳客語歌手獎」,或是各縣市舉辦的客家創作歌謠比賽等,則都有助於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和推廣。
如今在當代客家文化發展已逐漸蓬勃,包括戲曲、音樂、傳統文化的保存,都有更大的舞台可以發展,而客家流行音樂也使用現代音樂的風格和形式,讓客家流行音樂與其他流行音樂無異,差別只在語言的使用不同。創作者使用客語來與現代流行音樂風格結合,不論是爵士、搖滾、嘻哈,還是民謠、Bossa Nova,這些現代流行音樂的風格都能從各類作品中看到,但客家流行音樂創作者不只是追求以現代的流行音樂風格來創作,更試圖讓客家傳統文化以新的樣貌重新展現,一些唱片公司亦致力於客語歌曲專輯的發行與推廣。[121]
戲劇
编辑
主条目:客家漢劇、客家大戲、梅州客家山歌劇、採茶戲、花朝戲和東河戲
漢劇是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漢調。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演變出來的西皮為主要腔調,後又吸收了安徽傳來的二黃。同徽劇相互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對湘劇、川劇、贛劇等劇種都有影響。[122]漢劇在客家地區流傳,使用客家方言演唱,已有數百年歷史,被譽為南國牡丹,與湖北漢劇、閩西漢劇等同宗同源,在廣東地區的被命名為廣東漢劇,是廣東三大劇種之一。[123]漢劇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其角色行當分公角、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淨、丑角等九大行。傳統廣東漢劇劇目約有八百多個。較為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124]
廣東漢劇起源於梅州大埔,據大埔縣誌和有關資料記載明末清初已有漢劇活動,以後活動頻繁,組建社團戲社,源流至今,活躍在粵東、閩西一帶。[125]楊懋建在道光年間《夢華瑣簿》「廣州樂部分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而光緒年間梅州人李寧圃《程江竹枝詞》「江上蕭蕭暮雨時,家家篷底理哀絲,怪他楚調兼潮調,半唱消魂絕妙詞。」錢熱儲在民國二十二年出版的《漢劇提綱》「唯在贛之南、嶺之東,及閩之西部者,皆本其原音,不加增易,故特標其名曰外江。」[126]
廣東漢劇以西皮、二黃作為主要聲腔,以中州音韻為唱語的劇種,原稱「外江戲」的廣東漢劇直到1933年在廣東大埔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一書,將外江戲稱為廣東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127]廣東漢劇唱腔質樸醇厚、悠揚典雅,兼有大板、昆腔、佛曲和民間小調等,唱腔結構屬板腔體,主要特色樂器為頭弦、大鑼、吊喇子。[128]廣東漢劇因其藝術風格與湖北漢劇已有所不同,為顯示區別,1956年正式定名為「廣東漢劇」,1959年成立廣東漢劇院,院址設在廣東省東北部的梅州市,這一別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是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客家文化及南方戲曲藝術的研究中具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129]
飲食
编辑
主条目:客家菜、梅州腌面、擂茶飯和生魚膾
鹽焗雞 釀豆腐 芋頭扣肉 三杯雞
著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酿豆腐。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客家酿豆腐、猪肚鸡、酿苦瓜、梅菜扣肉、三杯鸭、白斩河田鸡、兜汤、汀州泡猪腰、仙人冻、麒麟脱胎、腐卷、客家盆菜、四星望月、芋子包、芋子饺等与潮州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粤菜或闽菜系中独树一帜。[130]
客家粄菓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美食顧問、河南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孫潤田指出客家飲食保留了中州古味,是古代飲食文化的活化石。[131]而廣東東江多山川地貌、氣候物產與中原最相近,東江一帶的客家人飲食習俗得以最大程度保留中原風貌。客家菜用料以家畜、家禽的肉類為主,所重皆為陸生肉類。菜餚風格講求主料突出、造型古樸,以鹽定味,以湯提鮮,力求酥爛香濃。和以海鮮為主的廣州菜、潮州菜不同,客家菜和豫菜一樣,烹調方式以北方常見的煮、燉、熬、釀、燜等技法見長,頗有中原遺風。另外孫潤田表示除了日常飲食習慣上,客家人的民俗習俗也與中原地區一脈相承。[132]
粄是客家人用糯米製作的各式糕點通稱,例如早期農業社會生兒育女會製作新丁粄敬拜神明,祈求小孩平安;清明時節會製作艾粄來祭祀祖先;發粄則有發財的象徵,至於糍粑,也是粄的一種。[133]粄食在客家飲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粄食製成的料理具有飽足感且持久,隨著時間的發展,粄食不再只是飯桌上拿來果腹的正餐,更發展了出許多不同的料理,從主食、點心到儀式供品,都能看到粄食的身影。[134]客家人在不同季節時令來製作各類粄食製品,如蘿蔔粄、紅豆粄及艾草粄等。除了婚喪喜慶、迎神賽會及年節祭祖外,有時也會製作具吉祥祝福之涵義的粄來宴請親友。[135]
分佈城市
编辑
梅州 贛州 惠州 深圳
當今屬於客家大本營的城市是指廣東省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關市,江西省贛州市和福建省的龍巖市,以上合共七個城市。[136][137]
惠州朝京門
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浙江、海南等省区的城市都有一些分布,而最為集中的地區是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廣東省東北部等與江西省交界地區,被稱為客家大本營。[138]與客家大本營接壤,曾被提議歸入客家大本營的城市主要是指廣東省清遠市、福建省三明市。其它與客家大本營接壤,並且客家文化在當地形成較大影響力的城市有廣東省東莞市、廣州市、汕尾市、揭陽市,福建省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139]其中梅州市是台灣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東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遠離客家大本營,而客家文化佔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廣東省茂名市、雲浮市、湛江市,以及台灣的高雄市、屏東縣、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而馬來西亞的沙巴州的華人是以客家為主要民系的。[140][141]
臺灣客家的原籍主要是汀州府的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漳州府的南靖、平和、詔安、雲霄,潮州府的大埔、豐順、海陽(今潮安)、潮陽、揭陽、普寧、惠來、饒平,嘉應州(梅州)的嘉應(今梅縣)、鎮平(今蕉嶺)、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惠州府的海豐、陸豐。
而目前臺灣客家人在臺灣分佈的情況核心區包括北部的桃園(主要分佈於南桃園的中壢、楊梅、平鎮、龍潭、觀音、新屋)、新竹、宜蘭的壯圍、冬山、三星;中部的苗栗、臺中的東勢、石岡、新社、南投國姓與雲林崙背;南部的高雄的美濃、六龜、杉林、屏東的高樹、長治、麟洛、內埔、竹田、萬巒、新埤和佳冬;東部花蓮的鳳林、富里、瑞穗、吉安、壽豐、玉里;臺東的關山、池上等。
其中桃園市的客家人口數約為66.7萬人,新竹縣為28.8萬人,新竹市約為9.1萬人,苗栗縣約為36.3萬人,合計140.9萬人,約佔臺灣地區客家人口的40.5%,幾乎佔了四成,是客家核心地區中的核心,通稱為「北客」,分佈在臺中東勢、石岡、新社等區的客家人,通稱為「中客」。至於「南客」則以高屏六堆地區為主,除內埔、萬巒、竹田、麟洛、長治五鄉毗鄰成為客家庄中心地區外,佳冬、新埤兩地另於南方連成一地,北有高樹,隔一河鄰接美濃、杉林,六龜則遠在北部另成一區。[142]